“哪吒这车这么好,怎么就沦落到倒闭了?”2025年9月,社交平台上一条关于哪吒汽车的疑问,引发了不少车主和行业观察者的讨论。有人晒出自己的试驾体验——“同价位对比零跑,哪吒空间更大、驾感更扎实,当初毫不犹豫选了它”;也有人惋惜“哪吒L和猎装版都爆单了,却偏偏交付不出来”。事实上,哪吒的退场股票配资公司网并非因为产品口碑差,而是在战略决策、成本控制、市场竞争等多重困境中股票配资公司网,没能撑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“淘汰赛”。
不少车主和评论者都提到,哪吒的产品本身并不缺竞争力。在2023年前后的10-20万级新能源市场,哪吒多款车型凭借“大空间、高配置”打动了消费者:有用户对比零跑后直言“零跑座椅硬得像玩具车,哪吒的乘坐体验明显更舒服”;还有人看中哪吒的实用性,认为其车型设计贴合家庭用户需求。更关键的是,即便到了后期,也很少有车主吐槽“车子本身不好”,反而更多是对“品牌突然倒下”的意外——这种“产品口碑与品牌命运”的反差,恰恰说明哪吒的问题不在“车好不好”,而在“企业怎么管”。
战略决策的“跑偏”,被认为是哪吒走向困境的重要原因。评论区里,不少人提到一个关键节点:“本该乘胜追击推L车型的时候,却跑去做GT和S车型”。据悉,哪吒曾有一款爆款车型哪吒V,凭借高性价比在细分市场卖得火热,此时若及时推出迭代车型L,有望巩固市场份额、实现盈利。但品牌却选择转向更高端的GT和S车型,不仅分散了研发和生产资源,还没能精准击中目标用户——高端市场早已被特斯拉、蔚来等品牌占据,哪吒的品牌力难以支撑溢价,最终新车型没能复制成功,反而错过了扩大优势的最佳时机。有行业观察者直言:“如果当时先推L车型,或许就没零跑什么事了,等盈利后再拓展高端也不迟。”
比战略失误更致命的,是哪吒始终没能解决的“成本魔咒”。有评论点出一个核心问题:“哪吒单车毛利率是负的,成本比售价还高”。这意味着,哪吒卖一辆车就亏一辆,即便销量上涨,亏损也会同步扩大。反观同样“烧钱”的蔚来,虽然整体亏损,但单车毛利率为正,具备盈利的基础。哪吒之所以陷入这种困境,一方面是规模效应不足,无法通过大量生产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;另一方面,有传言称“品牌曾花5亿做车标”,这种非核心环节的高额投入,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——当一辆车的研发、生产、营销成本远超售价,即便产品口碑再好,也难以逃脱现金流断裂的命运。
除此之外,内部管理问题和市场环境变化,也加速了哪吒的退场。有网友调侃“一车标多少钱来着?可见内部问题不小”,暗示品牌可能存在资源浪费、决策低效等情况;而从大环境来看,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“大浪淘沙”,2025年前后,不少中小品牌因资金链断裂、竞争力不足被淘汰,哪吒只是其中之一。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:“现在的电车市场和当初燃油车一样,从百花齐放走向巨头垄断是规律,大部分品牌都会陆续倒下,哪吒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”
更让车主揪心的,还有售后保障的“断档”。有用户担心“欧拉会不会倒闭”,立刻有人安慰“就算欧拉倒了,还有长城兜底售后”,而哪吒没有强大的集团背景支撑,品牌倒下后,车主的维修、保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。不少曾选择哪吒的用户无奈表示:“当初选车只看产品好不好,没考虑品牌能不能撑住,现在车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修。”
哪吒的退场,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: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“产品好”只是基础,精准的战略、健康的成本结构、稳定的现金流,才是品牌活下去的关键。对消费者而言,选择车型时除了关注配置和口碑,品牌的抗风险能力也值得重视——毕竟,一辆能长期获得售后保障的车,才算是真正“好车”。而哪吒的故事,或许也会成为行业里“产品虽好,却输在经营”的典型案例,提醒更多车企:在追求创新和扩张之前,先守住“活下去”的底线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