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家长的集体之问:我们的孩子只配当做题家?股票配资持仓
“河北高考状元又去北京了”——这几乎成了每年六月的固定头条。
当2024年理科状元张杨景琪的名字出现在清华新生名单时,距离她家乡最近的211大学却在300公里外的天津。这种撕裂感像一道隐形伤疤:7000万人口大省的高考金字塔尖,永远悬在外省上空。
你也许不知道:河北考生正用全国最拼命的努力,为别人做最华丽的嫁衣。
翻开省考试院发布的《2023年高考录取白皮书》,一组数字触目惊心:全省理科前500名中,选择本省高校的仅3人;文科前300名则全军覆没。更残酷的是教育部的官宣数据:河北123所高校中,双一流占比0.8%,全国垫底。隔壁河南再难还有郑州大学坐镇,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至少名字写在自家土地,而河北唯一的“双一流”河北工业大学,公章盖着“天津”字样。
展开剩余73%这份尴尬在录取线上加倍放大。同一套全国乙卷,清华在河北最低提档线683分,比北京考生高出42分。北京八所985高校去年在河北收割超千人,相当于搬空了全省前1500名的“天才大脑”。最魔幻的是,当衡水中学被指责“应试工厂”时,这所超级中学去年考上清北的126名学生中,竟有109人来自外地——它本质上已是京沪高校的“外包流水线”。
人才断流的背后,是整片土地的“脑休克”。
石家庄统计局2022公报里藏着答案:这座省会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仅898家,不到合肥(2382家)的三分之一,甚至被郑州(2105家)甩开一个身位。更讽刺的对比来自深圳人社局的报告:河北籍毕业生在深就业人数连续三年增长,2023年达1.4万人,而落户石家庄的“双一流”应届生不足四千人。
产业与人才的双重塌方形成死循环。我曾看过石家庄某芯片企业在招聘会蹲守三天,最后在朋友圈哀叹:“招个211工程师比考古队挖文物还难”。当河北本土企业给研发岗开出7600元月薪时(2022年智联招聘数据),隔壁天津的同岗位薪资已达10300元——这场仗还没打就输了。
破局需要刀刃向内的革命。
有人把希望寄托在雄安新区。但根据今年四月国家发改委披露的疏解清单,首批迁入的四所高校仍是“北京户口”: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等并无本地扩招计划。指望别人施舍饭票,不如自己建个食堂。
燕山大学其实藏着彩蛋:它的机械工程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获评A-,科研转化率高达43%(2023年教育部高校成果转化报告)。这样一所有潜力的高校,却因政策壁垒被挡在双一流门外。反观深圳大学既非985也非211,却因背靠腾讯、比亚迪等企业反哺,在最新软科排名冲进全国前70位——马化腾给母校捐楼的故事,比任何口号都励志。
给河北开三剂猛药:
停止“陪太子读书”
立即叫停属地保护政策。参考法国“高教平权法案”:要求部属高校按考生比例分配名额。天津高考人数不足河北1/6,但天津大学本地生源占比竟达15.7%。
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
复制长沙模式:三一重工与湖南大学联合打造工程机械实验室,学生直接参与“灯塔工厂”项目。河北钢铁产量全国第一,却连个国家级冶金实验室都没有。
给本土企业“人才退税”
比照广东“珠江人才计划”,企业每招收一名本省双一流毕业生,可抵扣20%增值税。用真金白银让人留下来。
雄安工地的塔吊正在长高股票配资持仓,但比钢筋水泥更急需浇筑的是人才根基。留不住张杨景琪们的河北,永远只是伟大工程的脚手架。当石家庄街头出现第一个本土培育的院士时,这场持续半世纪的教育远征才算真正抵达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